
北京亚洲金融大厦(亚奥商圈),独栋写字楼出租,独栋物业出租,独栋办公室出租,该项目位于亚奥商圈的核心 ,紧挨着龙脉线,位置位置非常优越,北侧毗邻680公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发商自持,东南可望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商圈成熟,配套齐全,该区域承担着“国际交往联络窗口、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国家体育休闲中心”的核,交通便利,步行至地铁站,仅仅需要8分钟的时间!
项目名称:亚洲金融大厦
所属区位:北四环
所属商圈:亚奥商圈
租金报价:9.9元-14.5元
出租面积:600㎡-1800㎡-2600㎡-10000㎡
装修状态:遗留装修
交 通: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站
付款方式:押三付三
起租年限:2年起租
装 免 期:面议
注册公司:可以注册
周边配套:商场,餐饮,娱乐,银行,酒店,洗衣店,图文打印,超市等
欢迎来电咨询:13811119290,网站:www.landkun.cn
亚洲金融大厦有哪些企业入驻?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金石中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腾讯集团等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简介:
在中国建筑组建的起点上,我们读到这样一组数字:1982年组建当年,新签合同额11.4亿元,营业收入12.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其后的30年里,中国建筑开始了以每10年翻10倍的速度高速奔跑。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建筑就把自己的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工程上。这一定位决定了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建筑的一种生存状态。
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正值中国建筑组建30周年。中国建筑开始了砥砺奋进的新跨越。这一年,中国建筑新签合同额突破10000亿元,首次跨入万亿元订单时代。四年后的2016年,中国建筑的全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20693亿元、9598亿元和521.1亿元。分别净增长11386亿元、4770亿元和262.2亿元。四年间翻了一番,中国建筑首次跨入2万亿元订单时代。2017年前6个月,中国建筑的新签合同额为11955亿元,比十八大召开前的2011年的全年新签合同额高出了2648亿元。
2011年,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60亿元和281亿元。2016年,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和主营业务分别增加到1264亿元人民币和796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7年上半年,中国建筑的海外新签合同额呈现爆发式增长,达到1116亿元人民币,同比激增85%。
2012年,中国建筑在各省市承接了46座300米以上的地标性建筑;2013年,全年新承接 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20座;2014年,包揽了包括国内全部300米以上新开工项目;2015年,承接 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8座;2016 年,承接 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14座。中国建筑用占同期全国总数90%的新建摩天大楼,高耸起祖国砥砺奋进的纪念碑。
在砥砺奋进的五年里,一场场成功的主场外交把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建筑为这一场场主场外交做出了贡献。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议的主要会议场馆全部由中国建筑建造。
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建筑在2011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中居147位;在最新公布的2017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中,中国建筑跃升到第24位,排名前移了123位。
中建设计集团在ENR全球 150 家顶尖设计公司排名已经跃升到第39位,居中国建筑设计企业首位。
最近三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对所管理的100多家企业的考核中,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稳居在第4位,利润总额排名则由第8位上升到第 5 位。
中国建筑以辉煌崛起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上谱写出一首激越豪迈的进行曲。
房建立足成就王者荣耀
品牌建设之路上的中建担当
中国建筑重组成立之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深圳等四个首批经济特区设立的第三个年头。随着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合资、外资企业的出现,中国的房建市场不再沉寂。审时度势,中国建筑将主营业务锁定在房建领域。做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就成为中国建筑最初追求的目标。
这时国家的经济政策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便把中国建筑“计划”出国家部委的行业保护和地方政府的地域保护之外了。此时不受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计划”的合资工程、外资工程开始出现,但境外大型建筑企业凭借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尾随境外资本而至。新生的中国建筑遭遇到了部属建筑企业、地方建筑企业、境外同行的三重合围。
为回避行业保护、地域保护壁垒,中国建筑确定了错位竞争的战略,将自己的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项目上。
1982年11月,中国建筑中标高160.5米、时称“华夏第一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工程。1984年,中国建筑在该工程创造的三天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震惊全国。经媒体广为传播,“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
深圳国贸大厦带来的震撼余波未平,中国建筑又于1994年在总高度383.95米、时为亚洲第一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施工中二创“深圳速度”,将一个结构层的施工时间缩短到两天半。
在珠三角超高层建筑激战正酣之时,中国建筑在长三角成功拿下时年为全球第一高楼、主体建筑设计高度为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一个中国第一、一个亚洲第一、一个世界第一,三个驰誉全国的项目奠定了中国建筑在超高层建筑领域里的王者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筑已承建了超过全国90%、全球50%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不仅在国内超高层建筑领域风光无限,中国建筑还走出国门,承建了高420米的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高300米的非洲第一高楼肯尼亚内罗毕哈斯塔、高638米的东南亚第一高楼印尼雅加达标志塔、高423米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中国建筑已成功地将其在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的优势输出海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中国名片。
中国建筑已经成为在中国建筑市场上具有压倒性竞争优势的房建领导品牌,国际最知名的房建品牌之一。
拓宽主业奠基行稳致远
探路央企稳健发展的中建担当
进入21世纪,中国建筑的发展目标悄然生变: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于是,在2001年以后,中国建筑加大了对子企业中国海外旗下的中海地产扩大内地业务的支持力度,并一度在总部名下组建了后来整合并入中海地产的中建地产。
2012年,中国建筑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近千亿元,此后便长期留在千亿级销售额俱乐部。中海地产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与“中国蓝筹地产榜首企业”,进入香港主流开发商年度开发前五名。2017年,中海地产荣登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第一名,并继续蝉连中国地产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名。
2009年,中国建筑上市时,社会上已公认了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的市场地位。
2008年开始,先是美国次贷危机,后是欧债危机,世界经济形势陡然生变。中国也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基础设施成为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领域。
跟随国家投资导向,中国建筑的市场定位再次发生变化:“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市政集团”。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中国建筑在主营业务板块上的变化“建筑—房地产—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建筑在主营业务板块上的第二次扩容。
扩容基础设施,用国内经济界的语汇来讲,叫做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型。与很多企业不同,中国建筑不只是在舆论上的转,而且是真金白银地转。中国建筑手握投资罗盘,用投资倾斜的杠杆导引主营业务转型落地。2009年,中国建筑上市时锁定的501亿元资金有36%投向基础设施。到了2013年,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超过50%。
在资本温床的强力孵化下,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业务迅速放大。2016年,中国建筑房建业务虽然仍是最主要的收入贡献板块,但同比仅增长5.4%;基建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大增了23%。2016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全年新签合约额达5748亿元,同比增长83.1%,占比提升至28%。
在总部的强有力的调控下,基础设施板块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已经上升到第二位。
在中国第一栋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施工中,攻克13厘米厚钢板焊接难关,使落后西方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钢结构施工高起点起步;在厦门建行大厦施工中,在国内第一次将GBS卫星定位技术用于测量基准传递和高程控制上;在上海正大广场施工中, 在国内第一次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被专家誉为是中国建筑业的一次革命……中国建筑正是在一个个“第一次”的创造中完成了自身的攀登与蜕变,也正是通过不断涌现出来的“第一次”,中国建筑实现了领跑中国建筑业的夙愿。
承担了3项国家“八六三”计划课题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的开发研究;自主编制了国内建筑业的第一套企业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研发和集成的“复杂空间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拥有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这一次次的创新突破,不仅对中国建筑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体现出了中国建筑对推动中国建设科技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在持续的领跑过程中,中国建筑积累下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中国建筑的创新实施平台,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工程检测中心;围绕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建造三大领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实施体系。截至2016年,中国建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60项。
对现在的中国建筑而言,创新、突破、引领已从一种生存状态变成了一种常态。